選擇和習慣
選擇,是需要經過思考的行為。
沒有經過思考的行為,叫做習慣。
市面上十分多「養成好習慣」的書籍,如 Gretchen Rubin 的《Better than Before》
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習慣不需要耗費意志力(Will Power)。
所以,習慣的好處是可以節省意志力,花在真正需要的事情上。
相對的,壞習慣如晚睡,則容易造成意志力的低落。
壞習慣,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出問題。
所以,壞習慣的特質是很難被當事人察覺,因此才容易助長壞習慣。
如果我們要做選擇,我們要確定自己擁有足夠的意志力,而不是在意志力不足下選擇。
正如一句話:不要在充滿情緒時上做決定。
情緒不穩定時,盡量不要做選擇,尤其重大選擇。
萬事屋阿泰
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如果我們什麼也不選,難道就不需要承擔結果嗎?
其實什麼都不選,結果往往會更糟。
以職涯規劃來說,如果我們主動選擇一個行業,即使最後覺得不合適,也能退出。
至少我們清楚退出的原因,而不是不明不白地放棄。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一名電腦技術人員。
他的工作是協助客戶組裝電腦。
他很常在社群媒體上抱怨客人和老闆無腦、同事偷懶甩鍋和各種不公的待遇。
他對工作的怨念極深,但是他卻沒有想要換一家公司。
他的說法是:所有公司都一樣爛。
我們害怕做選擇,是因爲害怕做錯選擇,但難道不做選擇就對了嗎?
我們固然要爲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難道不選擇就不用承擔嗎?
萬事屋阿泰
選擇習慣所引發的因果關係
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會有自己的個性,會有自己的習慣。
這些習慣長期影響着我們的選擇,從而引發一連串的因果關係。
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習慣會引發的因果關係,我們很容易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自己的例子是,我很喜歡看文章,我幾乎無法控制自己不看文章。
也因此,這個習慣爲我帶來的是大量的商業和產品知識,包含了各種消息。
這也是爲什麼我對消息和新聞的解讀能力有信心。
這就是一個好的習慣能帶來的循環。
壞習慣的循環
我認識一個人,他是一個接案的 SOHO 族。
由於他的專業能力過人,收入還算不錯。
他有一個壞習慣:愛亂講話,且常有不雅用詞。
所有和他合作過的人、甚至認識不久不熟的人,都會成為他故事裡的角色。
有一次,他與合作對象相處得不太愉快,他再次在網路上發言暗諷對方,並趁機帶風向。
由於他的平日行事風格已經惹怒很多人了,因此就造成許多人在各平台上批評他缺乏信用。
這個風波後來鬧大,被他的合作對象發現,對方憤而向他提告。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犯錯了,也有很多人勸他改掉這個壞習慣。
但他最終還是不以爲然,選擇了繼續亂講話,或者說他已經養成習慣了!
這個習慣也造成了惡性循環:愛亂說話 > 跟人吵架 > 心情不好發文抱怨 > 開罪他人。
好習慣的循環
另一位朋友,同樣是一名接案的設計師。
他是個很愛說故事的人,偶爾會直播說一些有的沒的,也有經營自己的社群和粉絲團。
他的故事往往包含了時下議題的諷刺,但卻深受其目標群衆喜愛。
即使有人對他反感,仍有不少忠實的粉絲爲他說話。
從結果上來看,他的循環是良性的:說故事 > 粉絲增加 > 偶爾直播講幹話 > 粉絲增加。
如何觀察自己的習慣?
選擇,是用理性凌駕性格,去做出有利於我們未來的決定。
所以,我們要常關注自己的行爲引發的惡果,如果某些選擇會產生惡性循環就不要再做了。
這和道教推崇的修身養性相同,目的是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和行為,來達到改善運氣。
我自己有三種方法:一個比較簡單,一個比較費力、一個要花比較多錢。
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命理師傅幫你看一下命盤 XD。
這一點就看你是否相信了,我自己是相信的,也因此迴避了不少爛事。
你可以去找一位命理師傅幫你算一下你這個人的個性和運勢,然後自己去印證。
如果不準確,或者你找不到一個很好的命理師傅,那就用第二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比較花時間,你要累積大量關於「你」的行為觀察。
你也可以透過詢問親近的人,關於你犯傻和自爆的各種情況 XD。
你會發現在別人眼中的自己可能會很陌生,甚至會讓你覺得很痛苦。
我建議你要理性看待,依據他們的描述再挖深一點去尋找最根本的原因:
爲什麼他們這樣看待你?他們你是怎麼想的?
接著結合對自己的了解,你可以梳理出一個方向。
第三種方法,我建議你可以找一個人生教練(Life Coach),定期覆盤。
選擇,然後為自己負責
最後,你做了選擇,你需要「記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遇過很多不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人,常在做了選擇後對結果不滿意就抱怨,沒有反省。
我常聽到:我知道我有錯,但這件事不能全怪我,我也沒有想到結果會是這樣。
看似認錯,實則不覺得自己犯錯了,也沒有在反省,這樣的行為最要不得。
表面上說自己錯了,但卻在用似是而非的論調轉移過失。
如果反省得不夠徹底,再犯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萬事屋阿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