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的觀念(一):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解決

解決問題需要腦力,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腦力常常消耗殆盡。

因此在遇到真正重要待處理的問題時,往往就失去了作用,作出錯誤決策。

如果我們對習慣已經有所掌握,那麼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排除不是問題的問題

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會不知不覺消耗我們腦力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不處理也沒關係。

我說的處理,是指「消耗腦力去思考」。

但事實是,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被解決。

既然如此,我們來進一步把他從你的腦海中移除。

問題的定義

我對於問題的定義,是採用消去法:

1)沒有答案的問題不是問題

2)你無法處理的問題不是問題

3)不需要處理的問題不是問題

不在以上範圍的問題,才是可被解決的問題。

反過來說:問題需要能被處理、能控制、且有答案。

1. 沒有答案的問題

最典型的問題是:為什麼他不愛我了?

失戀的時候,我們會很常問出一些明知故問的問題。

再一個例子:我是不是沒有天份?

如果我們長期耕耘某個領域卻沒有收穫,我們很自然會這樣問自己。

這些例子你一定不陌生,因爲人生有非常多這樣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通常在你產生強烈「自我懷疑」的時候才會出現。

如果站在旁觀者角度,這些問題的答案會顯而易見。

這些問題表示提問者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解決方法

但是,如果是你在對內心提問的話呢?

很多人之所以會陷入問題盲區,是因為提問者和回答者都是自己。

所謂當局者迷,在腦內不斷地重複提問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不會有結論。

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讓自己心情更糟糕。

所以在思考人生時,務必排除沒有答案的問題,避免自尋煩惱。

2. 你無法處理的問題

問題有答案,但你無法處理。

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會想要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

但有些時候無謂的幫忙,只會把問題弄得更複雜,更讓人煩惱。

我曾幫過一位「朋友的朋友」處理他的論文。

這位朋友的朋友,論文被教授退回,只有簡單的幾句話,大意是:重寫。

坦白說,這篇論文真的寫得很差。

我作爲一個科技領域的人,看人文社會領域的論文,還能看出很差,是真的很差。

我把這篇論文下來下來,列印出來,改了 3 頁,滿江紅。

後來,我跟這位朋友的朋友約了出來,單單 3 頁就講了 2 小時。

教授要求的水準和學生的能力落差太大,是一個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對方只想快點畢業,沒有想要踏實地好好完成研究。

我們要放寬心,不要太認真,那畢竟是別人的人生。

你的同事對上級不滿,你的同學對教授不滿,你的朋友對待遇不滿。

這些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我們可以扮演聆聽者的角色,但不要太急着去幫忙。

永遠記得先評估自己是否可以處理,否則就是自尋煩惱。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朋友向你借錢,你借不借?

3. 不需要處理的問題

問題如果不處理,會引發什麼問題嗎?

如果不會引發任何問題,那還需要處理嗎?

引發問題是一種機率,而這種機率在大量樣本的情況下,其實是會趨近於無。

朋友的小孩總是喜歡在吃飯時哭鬧,不肯好好吃飯。

他試過很多方法,小孩就是不愛吃飯。

我建議他可以多看親子教養專家的文章和影片。

有些人建議:不要逼孩子吃飯,吃飯時間一過,就把飯收起來,讓孩子餓肚子。

最初,他也會擔心孩子不吃飯會營養不良。

但時間久了,孩子反而更珍惜吃飯的時間,因為不吃就會餓肚子。

最後,孩子養成了定時吃飯的習慣。

有些問題,你不理會它,就會自己消失。

反之,你越想做什麼處理它,它在你心中就變得越來越麻煩。

承認自己的極限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標準答案」的世界。

甚至是一個表揚「沒有解決不了問題」精神的世界。

反過來說,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我們的能力有問題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們對於自己無法解決問題往往會感到挫折,從而進入自我懷疑的狀態。

承認自己的極限和不完美,很重要也很難

叫你承認自己的極限,不是叫你擺爛。

是承認當下自己無能為力放過自己,不是找藉口不努力。

萬事屋阿泰

區分問題的價值

如果我們能消去大部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能降低能量的消耗,專注在真正能解決的問題上。

我們要花大量時間反覆思考和驗證遇到的問題,區分出有價值的問題(Valuable Question)

這個過程值得你花時間投資。

Rolf Dobelli 在《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提出:

人們絕大部分的錯誤都是常態且重複發生的。

Rolf Dobelli

因此如果你能消去一個週期性的問題,就能省下週期性的腦力

是的,如果我們能透過練習「辨識問題的價值」,我們就能節省下長期的腦力。

我們就能把那些腦力花在真正值得思考的人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