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我們是想太多?還是想清楚了?四句話搞懂思考的本質!

嗨,各位好,龍年行大運,祝各位發大財!

我剛過完一個很廢的農曆新年,躺平了近 7 天。

過年破天荒只宅在家裡,只去了一個朋友的家拜年,10 天只見了三位朋友。

為什麼?因為我平時太操勞,連我的推拿師父都說我「用腦過度」。

每次推拿師傅按我的頭的時候,我都會痛得哇哇叫。

因此這次年假,我故意讓自己的腦袋休息,不思考。

只想想自己要吃什麼、去哪裏、偶爾敘舊、完全 Relax!

如果用《快思慢想》的理論來說明:我只用了快腦

Daniel Kahneman 提出人有兩種腦:一個快速決策、一個深思熟慮。

我也和大家一樣,用快腦的比例更多。

但因為熱愛思考的關係,我的快腦很容易「啟動」我的慢腦。

所以這次休假,我希望可以讓腦袋休息一下。

回到馬來西亞後,我還是會忍不住去觀察周圍的環境變化。

像我老家附近有三棟房子在賣,我就忍不住去看對方開的價。

然後透過位置、格局、大小、週邊平均租金推算出報酬率。

再依照房子老舊的程度,計算裝修、監工的人事成本。

最後是我自己的資產分配,會有多少 % 放在房地產,算出總資產達多少才有可能買。

是的,我就是一個會想很多的人。

即使我現在根本買不起 XD。

我周圍的人偶爾會跟我反應:你有需要在這件事上想這麼多嗎?

是想太多還是想清楚?

很多網路文章的作者把「想」歸納成一個念頭。

而「思考」則是有系統、流程、邏輯、結論的行為。

甚至有些人把「思維」當成了高級版的「思考」。

我是覺得他們把想和思考複雜化了。

我的邏輯很簡單:思考 = 想清楚。

作為一個熱愛思考的人,我很喜歡「想清楚」事情。

如果你去查 Google 翻譯,你會發現想和思考的英文同樣是 Think。

所以從英文的角度去看:思考 = 想清楚 = Think Clearly。

這樣就非常明確了。

想和思考都是在腦中處理資訊的行為(Action)。

思維則是一種模式(Model),可以說是一種思考的習慣。

思維訓練就是讓你養成正確思考的習慣。

在生活上,我們其實很難去區分人到底是在「想」還是在「思考」

但我們可以透過分析推斷出:這個人有沒有「想清楚」。

以「買房子」為例,如果有人跟你說他想買房子,你可以問他:

  • 想買怎樣的房子?
  • 該格局的房子的市價?
  • 頭期款準備了多少?
  • 每個月房貸需要給多少?貸多少年?

如果他能答得出來,而且夠具體,應該是真的「想清楚」了。

如果他沒有辦法回答,可能是思考不到位,更多可能只是想想而已。

思考很容易淪為想想的原因

思考的慣性(Inertia)是先天的。

我們會偏向維持現狀,因為改變需要花費很多心力。

我們會容易犯同樣的錯誤,因為習慣本身不容易被改變。

思考的習慣(Habit)是後天養成的,跟社會和教育有關。

在有明確上下關係的社會文化里,小孩比較不敢對長輩提出想法。

我觀察到,那些政治立場和父母不同的孩子,在家族聚會總是保持沈默(噓!)。

我們習慣了在某些情況下,不去改變現狀(Status Quo),因為很麻煩

連我自己也覺得,要跟父母討論政治真的很麻煩 XD。

當我們覺得思考「很麻煩」,我們就容易淪為「想想」就好。

人人都喜歡用「自己習慣的方式」思考:

  • 喝酒過量的室友:雖然我不太能喝,但我今天只喝一瓶?結果第二天睡不醒上班遲到!
  • 自願離職的員工:被資遣很沒有面子,何必為了那一點點錢?少了 6 個月的失業補助!
  • 管理倉庫的下屬:我們就是把東西稍微挪一下位置,應該還好吧?其他人找不到貨物!
  • 餐飲業的伙計:我覺得調味料可以放少一點,這樣比較健康啊?客人覺得味道變了!

最近,有一位事業失意的學弟問我:我們做錯了什麼?

我反問他:你覺得自己做對了什麼

以我對這位學弟的理解,勤奮努力的他應該沒有做錯什麼。

他回答不了我的問題,既然無法回答,就表示他「根本不清楚」自己做了什麼。

是的,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所以結果不意外。

但是,這不是他的問題。

這是社會或教育普遍沒有在教的問題。

從來沒有一門課教你怎麼思考。

我們以為思考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學會」的東西。

但其實並不是,思考是需要練習的。

思考也需要像肌肉一樣鍛鍊

思考,需要練習(Training)。

一個人不擅長思考、想不清楚,是因為沒有很常練習「想清楚」

就好像一個人舉重,不可能一開始就能舉得動 100kg。

我第一次健身,舉的啞鈴是 2.5kg,第二個月我練到 5kg。

但是我一直到半年後,才練到 8kg,偶爾狀態好能舉到 10kg。

我後來就沒有繼續練了,現在只能舉動 6kg,有夠弱的吧 XD!

思考也是一樣,如果你長期保持「想想」的習慣,那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用舉重來比喻,就是你一直都在舉 5kg,當然不可能舉到 10kg 啊!

那我們要怎麼練習思考?

最快的方法,就是解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

我有一個學生,他靠推甄上了政大和台大。

他在猶豫到底要去哪一個研究所,各有各的好,難以抉擇。

我們看了兩個研究所的定位、師資、未來發展、差異,花了一個下午分析。

他回去思考了一週,最後決定去台大了,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他在政大已經待了四年。

如果未來想出國,現在直接換一個新環境學習適應,我覺得是比較 OK 的。

實際上,由於兩個研究所的定位差異很大,所以我們很難去比較優劣。

唯一的差異,就是對「本人」來說,哪一種決策更能「準備自己」應對未來。

藉由解決真實遇到的問題,我們更容易養成思考的習慣

另一種訓練思考的方式,就是常反思

像是這段時間的寒流超級冷,我和老婆都受不了,決定要買電暖器。

我開始上網找 Youtube 和文章,看看大家在買電暖器「考慮」的是什麼。

最後呢?我還是看不太懂差異,畢竟我無法透過文字和影片感受到溫度啊 XD!

然後我老婆就直接刷我的卡,下單買了 PCHOME 正在打折優惠的看起來很貴的電暖器

就是這個【嘉儀HELLER】12葉片式定時電暖爐 KED-512T 豪華款

然後我就明白了!我感受到了!金錢的力量!

啊不是,是這個很貴的電暖器的溫度是如此地「舒服溫和」

PS:因為我老婆真的太怕冷了,買就買了吧 … 嗚嗚 …

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大家:

  1. 雖然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和思考,但還是不懂這樣買對不對。
  2. 所以我買了之後,再來看看自己的選擇是否有符合當初的目的。
  3. 藉由結果去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到位。

有時候比起思考出正確答案再行動,直接做出選擇後再反思,也是一種策略。

有時候,即使我們做的研究再多,也無法得出答案,甚至可能沒有正確答案。

思維訓練的重點之一是:習慣在「確定性不高」的前提下做出抉擇

但是,難道我買電暖器之前沒有「想清楚」嗎?

不,我想得非常清楚:真的太冷了,買了再說吧,我想馬上變暖

我看了很多資料,但仍然無法得出結果,我也不想再花時間研究了。

既然如此,直接買相對高價位的就好了,也不是買不起。

只是很貴而已,只是會小小心痛而已 QQ。

是的,我想清楚了,我覺得這樣就 OK 了。

RECAP

想 = 想想 = Just thinking。

思考 = 想清楚 = Think Clearly。

思考有慣性(Inertia)和習慣(Habit)。

思考跟肌肉一樣,需要練習(Training)。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來練習思考。

我們也可以稍做研究後做出選擇,再透過反思練習。

最後,我們可以問自己:我是否「想清楚」了?

看完這封信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