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描述如何提高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但對於其本質的解析非常少。
我過去有寫過一篇生產力的電子報:「產能到底要怎麼提高?提高產能的想法是正確的嗎?」
里面也沒有交待很多細節,所以今天想補充一個觀念:
生產力(Productivity)的定義
生產力,是投入「每單位資源」所獲得的「產出」的「比例」。(來源)
這個「比例」越大,生產力就越高,很簡單吧?
生產力管理,則是思考「如何最大化」每單位資源的產出。
在工業革命時代後,工廠員工「打卡」上下班,生產零件。
工作 8 小時,產出 8 個零件,對比工作 4 小時,產出 8 個零件,後者顯然更有生產力。
有打卡上下班的情境,非常適合用於計算生產力。
因此,生產力是一種量化效率的指標。
而生產力的「每單位資源」包含了人力、物力、知識、時間、溝通。
生產的效率(Performance)
作爲腦力工作者,我們很清楚,很多工作是無法準確量化個人表現的。
小明花 1 小時製作簡報,小陳花 5 個小時製作簡報。
以時間來說,小明比較有效率,但結果來說,小陳的簡報拿到了訂單。
你看出問題了嗎?
生產力其實偏向是結果論,結果才是一切,花多少時間不是。
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篇文章,總編輯退稿,你的生產力是零!
如果你隨便寫一篇貼文,吸引了 3000 個讚和分享,你的生產力可以說是很高!
資源 / 結果 = 比例。
這個公式套用在這裏依舊可行,我們仍然能量化效率,但這樣做有意義嗎?
另一個問題是:衡量你的產出價值的,是誰?
在我們創作者、自媒體、一人公司、創業家來說,市場反應是指標。
對上班族、主管、拿薪水的人來說,老闆是指標。
生產力的公式(Formula)
再說一次定義:
生產力,是投入「每單位資源」所獲得的「產出」。(來源)
什麼是資源?
生產一個汽車零件,需要機器、鋼鐵、油、電力,這些是資源。
所以生產一輛汽車,要算得出「每單位資源」 才能知道生產力高低。
每個人的生產力高低,自然也要看「每單位資源」。
問題是:人爲了生產力,所投入的資源是什麼?
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它決定了你的生產力高低。
人的生產力資源(Resources)
我們人類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
所以,我們的生產力資源也極其複雜。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對應到人的生產力資源:
- 生理需求:吃得飽,有地方睡覺。
- 安全需求:未來有保障,有安全感。
- 社會需求:有朋友,有家庭,有各自的圈子。
- 自尊需求:要成爲一個有用、有禮貌、有教養的人。
- 自我實現需求:有使命感,有理想抱負要要達成和追求。
問自己: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薪水可養活自己,偶爾可出國旅遊,但工作很無趣。
請問你屬於 Maslow 的哪一層?
答案是:第 3 層,這是大部分人都處在的層次。
老闆們,如果無法提供員工高層次的需求,生產力不高是正常的。
朋友們,如果你覺得自己生產力很低,你可以先檢視一下哪些需求被滿足了,你可能就找到生產力低的原因了。
生產力,來自每單位資源的投入。
我有一個朋友:
他對工作有使命感,一天工作 12 個小時,很拼,薪水不錯,其實可以更好,但他很滿足,沒有想換工作的想法,每天都是滿檔生產力。
他的生產力,來自第 5 層需求被滿足。
很簡單,也很困難。
我記得小金魚的電子報說過: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是給自己最奢侈的禮物。
高生產力的人,往往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尋找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反而花時間在探索自我。
生產力的能量(Power)
生產力,來自每單位資源的投入,然後產生「能量」(Will Power)驅動我們。
這個「能量」有時候也叫情緒(Emotion)。
PS:用「情緒」形容有點巧妙,這就留給大家慢慢意味了。
我們情緒高漲時,很有動力和信心處理問題。
我們情緒低落時,缺乏動力和信心處理事情。
情緒變化,可以說幾乎主宰了我們的生產力高低。
自律的人,通常對於情緒的掌握也非常高,能較常處於情緒正向。
遇到負面事情也能快速恢復,保持長期穩定正向發展。
問題是:投入的「資源」轉換成「能量」的效率如何?
生產力轉換效率(Efficiency)
無論我們做什麼,總會增加和減少能量。
如果運動需要毅力,那麼運動就減少能量,如果熱愛運動,從事運動就會增加能量。
換言之,增加和減少能量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個人偏好。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做什麼會增加比較多的能量?
答案是:你需要花時間感受你從事每件事情的情緒變化,才能知道。
理解這件事情需要多久?可能是一生,但我們總得開始。
《死前最後悔的 25 件事》提及,其中一個後悔的事是「全心工作,沒有培養興趣」。
如果太着重於提高生產力,我們就容易忽略對事情的細微的情緒變化,反而是不利於提高生產力的。
降低能量損耗:情緒上的沉澱
在成長中,我們從「知道」到「做到」需要經歷磨練。
即使是很簡單的事,其中也存在「情感障礙」。
例如,明知道學習技能需要練習,但驅動自己去練習時會伴隨着大量未知的不安全感,像是:萬一學不會?會不會很難?會不會看不懂?
工作也一樣:
- 這樣做就對了嗎?
- 這樣做就足夠了嗎?
- 別人怎麼做得比我好?
- 會不會主管覺得我的東西水準不足?
這些顧慮會使能量快速浪費,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在情緒上沉澱。
不是去思考,不是去對話,是去感受在做「這件事」時,你的真正感覺是什麼?
不是去尋找文字描述自己的感覺,是去感受情緒的微妙波動。
原來我對於這件事情的感覺,就是非常不願意按照主管的意思去做。
或者,原來我對於工作如此焦慮,是因爲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所有的情緒變化的起點,往往非常單純。
我們之所以生產力低,很可能是中間累積了大量損耗。
找出負面感受的來源,能大幅緩解能量損耗。
人和機器都會永久性損耗
人和機器一樣,損耗到一定程度會報銷。
就像機器需要上潤滑油一樣,人也需要保養。
但相對於機器,人的損耗非常難以察覺,即使是本人也很難察覺。
如果你覺得自己長期生產力低落,很可能是發生了永久性損耗。
隨着年紀變大,我們也會慢慢失去原本的體力和能量。
推薦你:給自己放一個長假?或許放個一年?
或許會有更多領悟也說不定,至少我看到很多前輩們這樣做之後都突破了。
PS:突破是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且對生活充滿熱情。
阿泰的領悟和小訣竅
我過去有一段時間一直在測試自己對於事物的情緒變化。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時間點,我的情緒變化差別很大。
例如說 A 事情發生了,我非常不情願,非常不想處理。
但第二天後,我覺得是很麻煩,但也並不是不能處理。
然後有一天,我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討厭,就還好?
現在的我,剛剛在思考要怎麼處理麻煩的事情。
- 第一個小時,我非常不想這樣處理。
- 第二個小時,我不想處理的意願依舊非常強烈,但想一想爲什麼這麼強烈?其實只是和預期結果不符,情緒感受強烈。
- 第三個小時,就覺得還好,雖然還是覺得麻煩。
- 第四個小時,也只能這樣處理了。
這就是我之前談的「情緒沉澱」。
我們有時候「損耗」很大原因來自我們忽略「聆聽自己的情緒」。
其實,過程中我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只是對自己說:
我真的不想這樣做,我也知道我不想這樣做,感覺很差,但好像也只能這樣做。
意識到感受到,我們的情感就更能釋懷。
否則,我們要帶着那種亂七八糟的感受持續衝刺,就會損耗得更快。
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正經歷生產力低落的朋友們,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提高生產力的方法,而是正視內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