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仔細聆聽,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

阿泰跟大家說聲抱歉,前兩週我都沒有發現:電子報寄遲了!

原因是,我的電子報平台用的時區是 EST,比台灣慢了 13 小時!

我剛好在出第二期時為了測試用自己私人信箱訂閱,才發現這件事!

回到今天的主題:那些沒說的話。


由於我在大學兼課,最近也臨近期末考了,因此我正在思考期末考怎麼安排。

雖然我的課很早就安排好了,但教育部有一個精實課程的政策。

據我的理解,是指未來 18 週的課會縮減成 16 週,目前是 16+2 的過渡階段。

意思是上課 16 週,2 週彈性調整,是學校因應政策而做出的調整。

直到最近我去交大演講,才知道交大早在幾年前已改爲 16 週了!

由於我看不太懂 16+2 的說明,我就當上滿 18 週好了。

結果發現,很多學生在第 17 週已經期末考,第 18 週大多已經放假了!

有些人爲了這門課需要當日來回宜蘭、桃園、嘉義鷄肉飯

加上我的課是 6-9pm,所以他們會很晚到家,也不好搭車。

我那時還遇到一位學生搭 UBER 回家,花了 1000+ 元。

真的是該跪著感謝同學們願意來上課,這學分真不好拿啊。

那條沒有選的路、那些沒有説的話

我想起一個很有名的詩歌《The Road Not Taken》,中文翻譯叫《未擇之路》。

其大意是沒有選的路和選的路並沒有什麽不同,而是因爲我們選擇了才顯得特別,也因爲我們沒有選擇,那條沒有選的路才特別。

我的腦海閃現一句話:那些沒有説的話。

我的靈感總是在處理問題的當下湧現,所以我快速筆記下來,變成了這份電子報。

那些沒有說的話讓我回憶湧現,有兩個記憶點:

第一個浮現的記憶是:我朋友在開車,我坐副駕駛。

我難得回國,久違地碰面,聊著那些過往的朋友趣事。

突然間,我們談到了某個有點爭議的人,朋友説:我和 OOO 以前很熟。

我打趣地笑説:所以你們現在不熟了嗎?

朋友也回以一抹詭異的笑容,説:嘿嘿,這個就不好説了。

你不説,我不説,但我們都知道,徒留下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

第二個浮現的記憶是:Clinton 總統和 Lewinsky 的性醜聞事件。

1998 年,美國總統 Clinton 和白宮女實習生 Lewinsky 的性醜聞發生在我高中時期。

我隱約記得周圍的人都在談論著 Clinton 的荒唐邏輯:口交不是性關係。

沒錯,我當時的印象就是那麼深刻,為此我還去找資料補充:

Lewinsky 在 1995~1996 年於白宮工作時,和 Clinton 發生過不正當關係,詳情參考 Wikipedia

最初 Clinton 在各種公開的場合,甚至是宣誓的情況下,宣稱自己跟 Lewinsky 沒有任何性關係。

在經過一系列的舉證之後,Clinton 依然理直氣壯。

我上網找了很多原文出處,這邊直接複製貼上原文答辯

I thought the definition included any activity by the person being deposed, where the person was the actor and came in contact with those parts of the bodies with the purpose or intent or gratification, and excluded any other activity.

嗯,我最好是在沒有專家翻譯的情況下看得懂他在說什麽。

他的意思是,是對方懷著某種動機接觸他的身體的某個部位,所以對方跟他有性關係。

他另一方面也暗示著:自己沒有做任何動作主動接觸對方的身體,因此他跟對方【沒有】性關係。

我猜你現在一定希望有一個迷因圖:你要不要看看自己說了什麽?

再回想學校對於 16+2 的説明,就跟 Clinton 的話一樣,重要的是那些沒說的話!

那些沒有說的話:第 18 週,我們通常不上課。

那些沒有說的話,正因爲沒有說,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就遲早會慢慢懂的。

聰明人不説謊

我曾聽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聰明人不説謊,我們寧可不説。

他似乎是在暗示 Clinton 事件背後的美國菁英思維。

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人家沒説謊,只是沒說。

人家沒説不愛你,人家也沒說愛你,人家只是說:我想你了,你就誤解了。

依照我認識的那麽多人,如果我有把聰明的朋友歸納得夠準確,他們真的是【寧可不説】。

反而像我這種容易說漏嘴的人,就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説錯話!

聰明人不説謊,但被迫要回應時,通常語句會帶些屬性:灰色地帶、含糊、有詮釋空間。

例如說:

  • 委員:我們是建議不是鼓勵(你要怎麽決定不是我的意思)。
  • 老闆:你們可以再思考看看,不要那麽急著下結論(給你方案你不想要,叫我回去思考,啊到底是要思考什麽?怎麽思考?給個方向啊?)
  • 投資顧問:我覺得你們團隊的產品很不錯,保持聯絡(就是沒有要投資你們的意思啦!)
  • 長官:你明白該怎麽做了吧?(意思是你之後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的揣測!)

依照實際的情況,上面的例子很可能成爲【反面教材】,意思是笨蛋也會用來假裝聰明人。

這就好像評審聼不懂簡報時,爲了掩飾自己聽不懂,會請報告者重新解釋某一頁的意思。

但反過來說,有時候簡報做得實在太爛了問不出什麽問題,爲了避免尷尬,這樣做也是一個辦法。

那些沒説的話,重點不是話,是背後的利益

如果你有看懂前面的那些例子,其實重點只有一個:背後的利益。

有些話說得很明白,只是因為說清楚能提高效率。

有些話說得不明不白,是因為維持模糊對說話的人最有利。

如果老闆今天告訴你方向和方法,你就這樣處理就好了,久而久之會容易產生揣摩上意或乾脆丟包給老闆來出主意就好的公司文化。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沒有說的話】,那些話不僅僅是沒有說出口的語言,它可能是肢體、眼神、行動。

聽出這些話是一種技能,但適時選擇不看也很重要,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值得我們花那麼多時間關注他們的言語。

畢竟時間也是一種資源,不是嗎?

小結:留意身邊【沒說的話特別多的人

基本上,我會花比較多時間在【兩種人】身上關注他們【沒說的話】。

  1. 新認識的人:判斷是否未來要【花更多時間】在他身上
  2. 長期相處的人:判斷是否未來要【花更少時間】在他身上

除非是什麼特殊行業需要保密,【沒說的話越多】的人,越該減少花在他身上的時間。

道理很簡單,要花那麼多時間讀懂一個人背後的暗示,表示這個人釋出的資訊不足。

在商業考量來說,互相釋出的訊息不對稱是合理的,我們不會向像競爭對手或商業合作夥伴全盤托出自己的計劃。

但是站在伴侶、朋友、創業夥伴的角度來說,每天都在那邊思考背後的意思,豈不是很累?

那些【沒說的話越多】的人,我的建議是慢慢疏遠。

關係是雙向的,如果受損的只有一方的利益,那麼終究有一方會先離開。

但有一件事我必須說:那些沒說的話通常是在【無意識下】形成的。

之所以跟大家說要遠離這些人,不是因為對方很壞,而是他難以改變。

越想對方改變越讓你覺得無力,最後只是你一個人在煩惱。

記得: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

想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遠離那些【沒說的話】很多的人。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給 archsoong@gmail.com,阿泰會抽空解答!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想知道更多的思考技巧和策略,可以訂閱我阿泰的《思考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