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阿泰,是一名軟體 PM 兼大學講師。
身為一名身兼多職的 PM,我常使用筆記工具來協助學習和整理知識。
續多年使用 Evernote、Notion,我開始接觸 Heptabase。
至今已付費使用了 2 年,可以說 Heptabase 超越了我的期待。
經過持續改進做筆記的方法,我發展了自己一套用於 Heptabase 的工作流程,並用於寫作、課程設計、課堂學習、閱讀、專業知識的理解。
在這一系列使用 Heptabase 筆記法的文章裡,我會深入淺出地說明如何應用這套心法和工作流程幫助你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
Heptabase | 視覺化筆記工具 $8.99/month
Heptabase 是一個結合卡片、圖板、心智圖的視覺化筆記工具,它的好處在於能一覽無遺地整理你的筆記。目前官方提供免費七天試用方案,盡情享受無邊際的筆記連結吧!
我把自己做 Heptabase 筆記的方法分成三個篇章:
- 建立好的筆記
- 建立深度知識連結
- 創造專屬你的知識體系
這是 #2 篇:建立深度知識連結。
什麼是深度知識的連結?
深度知識,來自新知識和已知知識產生「足夠多」的連結。
深度,不是指我們對知識本身有多深的認識。
而是,我們腦袋中「已知知識」和「新的知識」產生了的連結。
很多人在學習新東西時,如果能達到舉一反三,也是一種深度學習的表現。
至於有多深,端看你想要運用這個新知識達到什麽目標:
- 工程師學寫作 > 能夠寫出技術規格文件
- 專案經理學程式 > 能更好地跟工程師溝通
- 家庭主婦學習室内修繕 > 能更好地保養家裏的環境
拿最近很夯的生成式 AI 舉例:
我會用 AI 來設計教育游戲的機制和内容,把我的游戲變得更精巧和嚴謹。
這種把 AI 技術和專業能力結合,也代表了我們對 AI 作爲一個工具運用有較深入的理解;相反的,如果我只是用 AI 來聊天詢問一些知識,其實只是替代了 Google 而已。
深度的另一個重點是:跟我們已有的經驗進行結合和運用。
反過來說,如果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完全不跟我們的環境或工作產生任何連結,我們很快就會忘了它。
就像我幾年前爲了想去日本可以多說日語,就學了一點日語,但我既不看日劇、也不看日文動漫,生活也沒有任何用得上日語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日語就忘得一乾二净了。
為什麼需要建立知識的連結?
連結越多,學習的知識深度越深,記憶也越深刻。
一件事學得好,往往是這件事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產生的連結很多。
例如,作爲一個好的遊戲設計師,我們會考慮:
- 玩家的操作習慣
- 游戲介面的視覺設計
- 游戲的時空背景
- 劇情的編排
- 人設的情感投射
每一個都是一門學問,而這些知識在我們腦海裡整合得越緊密,就表示我們在設計遊戲時「自然而然能夠考慮」的事情就越多。
我們學一門新的知識,跟既有知識結合得越緊密,會較容易提升實力。
就像一名專案經理:
- 如果懂得技術,就能直接回答客戶的技術問題,不需要回去問工程師
- 如果懂得談判技巧,就能跟客戶透過利益交換來達成更多合作
- 如果有產品管理和市場知識,就能判斷某些軟體功能的優先順序
建立深度知識是做筆記的終極目標,而做筆記是方法。
三個建立深度知識的原則:
1. 知識需要被管理,才能更好被理解和應用。
2. 越抽象或龐大的概念或系統,需要拆解成越多小概念。
3. 要能掌握和縱觀整體知識的架構和藍圖(The Big Picture)。
如何建立深度知識的連結?
我們上一篇談了《如何建立好筆記》。
這一章的重點,是我們已經有了筆記,我們現在要來「整理」筆記。
而我整理筆記的方法分成三個階段:
- 修改和拆解(Revise & Dissect):將複雜知識拆解成更好理解的小單位
- 標記和連結(Label & Link):建立知識和概念之間的關聯
- 分類和組織(Categorize & Organize)」:建立對該知識體系的架構。
這些方法並非互相獨立,請把它們當成一套心法(放在心上即可)。
在實務上,我常常會交錯使用,根據學習內容和個人需求靈活調整。
1. 修改和拆解(Revise & Dissect)
這階段的方法注重拆解概念。
我們需要把一個知識中的每個概念獨立出來,為其建立完整的論述。
下圖是我《Buy Back Your Time》的筆記:
- 左邊:原文的閲讀筆記
- 右邊:我從中拆解出來的獨立概念
如果該概念對你來説很簡單,可以不用刻意拆解,像是特定領域知識,對該領域專業的人而言是一種常識。
例如工程師對變數和常數的差異已經很熟悉,但對一名剛學習程式設計的學生可能就需要特別筆記了。
我們在上一章談到的重述(Paraphrasing)也會運用到拆解之中。、
關於重述的使用,我有一點要特別補充:
有一些特定情況,我會完全保留原文的文字,例如:論文、引言。
原因是,我的未來可能會出現需要直接引用該原文文字的情境。
拆解,在 Heptabase 的操作上是:
- 將一張卡,拆成多張卡片
- 一張卡片,只有一個概念
- 將概念的範例,獨立成一張卡片
這樣的好處是:
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概念,也能快速找到相關的實際應用案例。
下圖是我在設計課程時間把「設計思考」的流程拆解成多張卡片:
- 設計思考的每個步驟,是一張卡片
- 該步驟的每個例子,是一張卡片
- 該步驟相關的研究發現,是一張卡片
2. 標記和連結(Labeling and Connecting)
這階段的方法注重賦予意義。
標記和連結是建立深度理解的關鍵。
無論是標記還是連結,都算是為知識賦予意義,這個意義即是我們對知識的理解。
2.1 用顔色和格式標記文字
在卡片内文上,我通常會用顏色來突顯重要性,像是關鍵概念和數字。
不同的顏色可以代表不同的重要程度或類別,幫助我們在瀏覽時快速識別。
事實上,我偏好簡潔的記錄方式,所以我只用了一個顔色。
另一種常見的標記就是粗體,如果搭配上色,就能形成雙層的重點標記。
下圖是我在學術研究筆記,針對「我覺得重要的地方」上色和粗體:
2.2 用顔色來標記整張卡片
如果你已經完整拆解出多張卡片,你可能也想為重要的卡片上色。
在 Heptabase 上,我通常會把流程、經典案例、重要理論用不同的顔色上色,這能讓我一目瞭然地找出關鍵卡片。
下圖是我的寫作相關筆記,黃色卡片是我的「創作流程」,步驟有構想、寫作、編輯、完稿、出圖、社群媒體格式化、呼籲(CTA)。
當我寫作卡關時,我都會重新回來看這個流程,確定自己在哪裏卡住,重新跑一次寫作的思考,往往能為我卡住的問題找到新的思路:
2.3 用連線來表達卡片之間的關係
我在整理筆記時很少用連線,但有很多人喜歡用連線來幫知識建立關係。
通常,我是在設計教案時才會用連線功能,目的是建立一個更清楚的架構。
下圖是我在設計《設計思維》課程時用連線來建立關係的筆記:
我其實蠻討厭連線功能,因為線如果很多,會造成整個筆記凌亂不堪,尤其你嘗試挪動卡片時。
我討厭凌亂,因此寧可用 Section 做分類,也很少用連線的功能。
你會發現我使用 Heptabase 時,重點在功能如何被使用,功能如何服務你。
做筆記是很個人的事,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你會需要花點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的方法只能提供你參考,重點在於方法的目的是什麼。
切記,不要爲了做筆記而做筆記。
無論是粗體、上色、連線,都是一種幫自己腦内的知識產生連結的手法。
我們通常在標記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接受標記的意涵;但如果只是爲了做而做,或者是做開心的(純粹想看排版漂亮的筆記們),其實很難有學習成效。
3. 分類和組織(Categorize and Organize)
這階段的方法注重架構。
我在組織時會使用 Heptabase 的 Section 和 Whiteboard。
目標是建立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Map),協助我們系統性地理解知識。
下圖是我的寫作知識地圖(Writing Knowledge Map):
截圖可能有點小,除了之前提到的「創作流程」,還有 SEO、電子報、變現、聯盟行銷、靈感來源、各社群平台的設定文字等筆記。
對卡片進行組織,其實是讓它呈現一個符合我們對於該知識系統的認知。
3.1 分類和組織的基本架構
知識地圖基本上至少要有兩層。
第一層,我會用 Whiteboard 來區分完全不同的主題知識:
- 創業:股權設計、員工手冊、招募、產品開發、市場分析、行銷
- 學術:領域文獻探討、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流程、經典學說
- 寫作:SEO、短文寫法、不同社群媒體的定位、設定用的文字
- 工作的記錄:辦公室的工作文化、請假流程、常識
- 課程設計:內含多個 Whiteboard 代表不同的課程
如果你已經很習慣做筆記了,通常會有 3 層以上。
下圖是我的所有 Whiteboard,目前應該有 4 層:
Whiteboard 的功用是:
- 讓我們對自己的知識系統一目了然
- 幫助我們隔絕其他沒有關聯的知識
- 能讓我們能更聚焦在該知識的系統
第二層,我會用 Section 來把同主題但不同面向的卡片進行分類。
我用學術研究(Academic)來舉例,這是我目前最龐大的筆記群:
- 研究方法:問卷、訪談、數位學習行爲内容分析
- 學習理論:情境式學習、鷹架理論、心流理論、認知負荷理論、PBL
- 領域知識:看板、專案管理教育、游戲式學習
- 課堂筆記:每周筆記、作業、考試重點、配分比例、老師 office hour
下圖是我的學術研究(Academic)的 Whiteboard,雖然有一些零碎的卡片,但有三個較大的 Section:
- 遊戲式學習 Game-based Learning
- 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 專案管理遊戲 Games in Project Management
從上圖 Section 的整理思路,你會發現「專案管理遊戲」是一個我刻意獨立出來的議題,因為遊戲式學習和專案管理都是較大眾的研究領域,但專案管理遊戲相對小眾,因此需要更深入也更聚焦。
Section 在這邊的功用是:
- 按照你對知識的理解去分類
- 按照知識對你的定位去分類
- 持續整理你心中對知識的理解
相信你應該能理解,知識會因你的目標而有所改變,就像我的分類方式是為了方便我進行特定領域的研究。
3.2 你的知識地圖是一個有機的系統
你的知識地圖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它會慢慢長大。
這應該是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話,關鍵字:有機、會長大。
由於我的學術研究很龐大,因此 Whiteboard 會有很多層。
你可以從下圖看到,我的學術 Whiteboard 在慢慢長大 …
- 當我去上課,我會為這門課,開一個 Whiteboard
- 當某個主題的筆記太多,我會為這個主題,開一個 Whiteboard
- 當你覺得 Whiteboard 看起來凌亂,表示你需要重新分類和組織了
這張圖跟上一張圖是同一個 Whiteboard,實際上我有很多沒有被分類的卡片,都是我學習的重要知識,但還不至於「重要到需要做分類」。
請把 Whiteboard 當成你第二大腦的知識地圖,知識是會持續增加的:
- 當我去上課時,我會做課堂記錄
- 上完課後,我會整理筆記,進行拆解和標記
- 完成處理後,會把新的卡片整理到現有的 Whiteboard 架構下
PS:我也會保留課堂的原文字記錄,以便之後回來參考。
小結:實踐出真知
方法只是參考,重點在於反復實踐出適合你的知識整理方法:
- 學習賦予新學的知識意義
- 培養拆解和連結知識的能力
- 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模式
這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
每個人的知識體系都是獨特的,重點在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最後我要說一句話:不要有完美主義,也不要花時間去排得漂漂亮亮。
我的筆記其實很凌亂,就像我的思緒一樣,因為我學的東西很多,幾乎沒時間整理,但如果那個知識真的很重要,我一定會花時間整理,因為整理也是學習過程之一。
還是那句話:不要為了做筆記而做。
在這一篇中,我們談了很多整理筆記的方法,接下來,要探討如何用這些筆記進行創作。
Heptabase | 視覺化筆記工具 $8.99/month
Heptabase 是一個結合卡片、圖板、心智圖的視覺化筆記工具,它的好處在於能一覽無遺地整理你的筆記。目前官方提供免費七天試用方案,盡情享受無邊際的筆記連結吧!